基地的選址最終定在平門――原巴士公交公司用地,位于蘇州市中心主干道人民路西側,該地塊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基地南側毗鄰絲綢博物館,西側為樸園及蘇昆劇團昆曲傳習所舊址、老郎廟、張旭草圣祠,東南側隔著人民路,相距不足百米就是蘇州城的著名景點北寺塔,而地塊向西不遠處就是以傳統木刻年畫著稱的桃花塢年畫博物館??v觀全區,基地在整個古城文化景區的位置非常重要,處于平江路至桃花塢十字景觀軸線上,像一串珍珠中不可缺失的一枚,又似一盤好棋中關鍵的一處活眼,把蘇州市民的文化活動及休閑娛樂和周邊多個歷史文化景點串聯起來。
項目地處桃花塢地區,周邊有許多蘇州傳統民居,城市規劃要求嚴格控制建筑高度及立面風格,為了尊重城市的肌理,我們遵循“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側,并努力做到與周邊環境呼應。但設計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不少難題:文化館劇場和美術館展廳部分需要大空間大體量,尤其是劇場,除了本身體量較大,且高度也已超出北寺塔區域城市限高19米。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是設計難點所在。首先,設計中在保證大空間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將屋頂打碎,化解大體量建筑帶給人的笨重感,創造出大小不等,高低錯落,豐富有致的屋面形態。另外在高度控制上,采用下沉的方式,把美術館的展廳和文化館的配套服務用房放在地下,中間留出近20米寬的下沉廣場,圍繞下沉廣場,布置與美術館和文化館相配套的服務功能用房,使之與地面功能既有內部聯系,又相對隔離。文化館劇場也采用下沉方式,觀眾入口與廣場在同一高度界面,觀眾廳和舞臺向下延伸,前排出口通向下沉廣場,利用下沉廣場作為疏散出口,這樣設計,在保證了功能和疏散的前提下,又壓縮了建筑高度,滿足城市19米的控高要求。
總體規劃采用“化整為零”的手法,以小體量的建筑組群來組織功能,除了文化館內的劇場以外,建筑均以南北方向布置,穿插連廊及大小不一的天井,意圖在獲得傳統的室外空間感受的同時,也獲得更好的采光。
“三館”在建筑造型上承襲水鄉古城粉墻黛瓦的基本風貌,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墻體邊飾與白墻相配,充滿素雅清新的蘇州韻味,并將該建筑群與蘇州傳統的城市肌理自然融合在一起。在立面設計中,突出“墻”的概念。蘇州傳統建筑中,墻一直是作為一個活躍而獨立的元素聯系起各個部分的,在墻上設置形式豐富的窗以達到視覺滲透的效用,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有限空間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現自然。設計中利用不同特性的墻體,圍合出不同的精彩空間。如,美術館主入口設計了一片落于水面的片墻,實體的片墻襯托出入口玻璃幕墻的通透,增加了入口的導向性,另一方面也非常符合美術館的內斂性格。在實墻面鑲嵌蘇州典型的花格窗,“一墻一窗”的簡潔設計,已經表現出傳統的韻味,不露聲色中增加了美術館的文化內涵。文化館主入口利用墻體圍合出一個入口庭院空間,不但增加了空間的豐富性,也強化了入口的縱深感。屋頂是“三館”造型中另一重要的元素,由于基地與北寺塔僅一路相隔,從塔上看“三館”建筑群,屋頂的造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設計中,從傳統的民居屋頂形態中提煉、精簡,以簡潔的雙坡作為主要屋頂造型。其中美術館和后勤辦公等小屋面做成硬山頂,劇場部分等跨度較大的屋面則做成懸山頂,兩種屋頂的材質做法均一致,在變化中求得統一。而為滿足美術館展廳的采光要求,則在坡頂上部和側面設計了玻璃面,玻璃的劃分與屋面石材線條保持模數分隔,除了滿足不同功能的采光要求,在造型上也更顯現代。
項目除了形態上以蘇州傳統民居建筑為特點外,在空間布局上,則借鑒了蘇州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室外以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組合靈活的庭院來組織空間,室內更有意的將室外庭院引入,形成難以界定內外的空間效果。在每個建筑單體間形成不界定的小庭院,每組建筑群之間又形成大的開放的庭院,使人行走其間,體驗移步換景,即便是在嶄新的建筑群中也能領略蘇州園林的意境。與此同時,為了突破傳統庭院空間,設計中結合現代手法中的下沉廣場庭院及二層立體庭院,一方面塑造了更加豐富的空間形態,讓建筑與庭院融為一體,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在古城區建造大體量建筑與古城建筑高度控制的矛盾,在不同標高尺度展現“蘇州園林”的靈動與魅力。下沉式庭院的引入,充分利用了空間,將文化館的文化產業與商業娛樂有效結合,與美術館的大眾性要求相得益彰,形成下沉式開放商業娛樂空間,增加了人氣聚集及趣味性,是文化與產業真正的和諧共生。
美術館,文化館,名人館,根據不同的功能要求,分別組織各自的室內功能與空間,雖然各不相同,但它們卻有著靈魂上的相通:現代的空間效果卻能帶來蘇州古典園林的感受。比如在美術館,從臨人民路的市民廣場步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由白墻、灰色雕刻、水面組成的室外灰空間,走進美術館,兩層通高的大廳內,大型壁畫背景墻隱約透出后面的精致小庭院,竹影斑駁間,流珠落玉盤。圍繞庭院的四周,分別布置了大小不一的展廳,且走且停,皆能感受到穿插其中的庭院天井的景色,行至最大的展廳,空間豁然開朗,12米通高的展廳,柔和的灑滿從獨特的屋頂滲透下來的天光,二層的參觀走廊又提供了另一種天橋般的感受,使人從不同角度欣賞陳設。為了提供安靜舒適的觀賞空間,在臨馬路一側特意布置較小的庭院過渡,并在朝向下沉廣場一側設置了供休息品味的二層庭院,讓人們在觀賞美術作品的間歇,體會園林的意味。
建筑設計的細節非常重要,建筑的體量組合、比例關系、建筑風格、立面處理和室內空間的形狀、尺度、明暗等關系決定之后,還要用良好的細部設計表現出來,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好比看一張國畫,要“遠看氣勢,近看筆墨”。建筑的細部就是“筆墨”,細部反映出一個建筑師的修養和功力。風格的表現,處理的分寸,建筑構造的做法,都很費心思。在所有屋面的處理上,我們雖然吸取了傳統蘇州民居的特點,但在如何選材及細節形式上,在如何兼顧“古”味與現代上,斟酌再三:在屋脊的處理上,結合使用功能,設置了部分采光頂;在節點處理中,結合鋼構屋面使得室內空間隨光影變換。所有細節中,“三館”屋頂的處理是設計中思考和推敲最多的地方,在體現蘇州傳統屋頂韻味的基礎上做到創新,一直是我們的目標,經過反復模型推敲及實樣斟酌,我們采用雙層灰色石材屋面做法,最下面以石材作為襯底,上蓋豎向石材線條,追求遠看有“蘇州味”,近看又有“現代感”,就這樣取得了與傳統小青瓦相似的色彩和肌理感覺,從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傳統小青瓦屋面的耐久性問題,傳統的屋頂被重新詮釋,并演變成一種新的材質肌理。玻璃屋頂與石材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在玻璃頂內側設計了木色格柵,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為參觀者提供導向并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在立面門窗的選材上,我們也基本遵照同樣的處理方案,根據現代的使用以及節能環保要求,采用深灰色型材加雙層中空LOW-E玻璃的幕墻及門窗,而部分圖案則從蘇州園林及古建中提取,并以現代材料塑造應用,以達到由內而外“蘇而新”的效果。
項目概況
項目名稱 | 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 |
建筑面積 | 32800平方米 |
設計時間 | 2008年 |
獲獎信息 | 2012年江蘇省城鄉系統優秀勘察設計一等獎 |
合作單位 | 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